“再挖深点,黄芪就能收干净!”马永站在地这头扯着嗓子喊,喊声透着急切。
“好的,我调一下。”马灵治在地的另一端答应着。他弯下腰,拧了拧收割机上的旋钮,刀片又往土里深了两寸。
11月11日,在西吉县白崖乡旧堡村的山头,村民紧跟在轰鸣的农机身后拾捡黄芪。
西吉县海萍家庭农场负责人马永站在田埂上,不时俯身查看,提醒驾驶员挖药的深度,随着翻土铲缓缓推进,一簇簇黄芪被完整掀起。
马永是白崖乡旧堡村人,2021年种了100亩中药材,成为村里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“当时看外面种药材能挣钱,心里痒痒的。”马永笑着说,第一年试种毛收入仅有3万元,除去租地、籽种、人工,落进口袋的没几个钱。但是,马永认定中药种植大有前途。第二年,他仍把锄头往药田里一扎,面积扩大到300亩。秋后一盘点,药材卖了20余万元,这可把马永乐坏了。
马灵治“接收”到了马永的笑声。今年他第一次种植了24亩黄芪。8月,马永在田间地头溜达,碰到了愁眉不展的马灵治。
“黄芪叶子有白斑!”“叶子发白,多半是白粉病闹的。”马永蹲在地头,手指一捻叶片,白粉簌簌掉,“用吡唑酯,一喷就灵。”第二天清早,马灵治把药送到田里。3天后,黄芪叶脉重新泛出油亮的深绿。马灵治竖起大拇指说,得亏马永那天把得准,才让这几亩田转危为安。
当日,旧堡村的山上,收割机来回穿梭,马灵治站在田埂上,望着遍野的药材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
村民马玉清过去只敢种玉米、马铃薯,一年忙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。2023年2月,他专门找到马永。马永蹲在药田垄沟边,随手扒出一根筷子粗的黄芪,拍拍根上的土,“老哥,你种玉米一亩净落800元,这玩意儿一亩能净挣3000元,你掂量。”回来后,马玉清便把15亩地全改种了黄芪。如今,2年过去,他年增收5万元,逢人就说黄土真能变金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,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。这几日,马永反复品味这几句话,“我要继续带领乡亲们在中药材产业上大展拳脚,当好田间地头的‘全能保姆’,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,把更精细的服务和更可观的效益送到乡亲家门口。”
据了解,马永经营的家庭农场种植中药材300亩,带动本村村民17户种植黄芪400余亩,户均年收入5万元。
西吉县白崖乡依托西吉县海萍种植家庭农场、西吉县立雄林下种植家庭农场和西吉县旱塬种植家庭农场3家经营主体,建设库房沟和旧堡2个600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,示范带动该乡39户农户种植中药材841亩。今年,白崖乡充分利用海拔适宜、光照充足、气候温凉等特点,种植中药材5115亩。(记者 郭小立)